我一直说,长期来看,特斯拉的对手不是蔚来,而是BYD。因为特斯拉和BYD在商业定位上是更接近的,两者都是极度偏向效率,追求规模的公司,同时拥有超长的产业链布局(蔚来则一门心思的坚持做一个高端品牌,不过度追求效率,更追求独特的高品质的用户体验)。特斯拉自己做车、能源(发电、充电、储能)、卖车、车相关的自动驾驶等核心软件技术、车相关的自动驾驶芯片甚至座椅等硬件,连工厂都用自家的创新设计,还收了一些生产线机器人公司。BYD也毫不逊色,车、动力电池、车相关各种零部件一手抓。有人说特斯拉现在车价比BYD贵很多,你肯定是胡说八道。要用发展眼光看问题。 ,BYD在年单车均价应该只在7万,当年畅销车F3,此外也卖一些微型车F0和大一些的F6;现在均价翻倍了,无限逼近大众和丰田;以后BYD还会向更贵的方向慢慢迁移。第二,马斯克已经在MasterPlanIII正式放话了(虽然过去也说过类似的话,但MasterPlan的性质和分量不同,过去两个阶段,马斯克都很好的完成了他吹的牛),这家公司是要去做到年销量万台的。这是人类历史上 规模的公司丰田/通用集团的总和。特斯拉不可能维持现在的均价30万+的定价水平,做到这样大的规模。因为高价和普及是一对基本矛盾的。实际上特斯拉年到今天,均价从万+逐渐来到了30万,正是靠果断降价打开了市场。这个趋势会因为短期原材料上涨而暂停,但不会结束。比如说,全球万年销量,那么特斯拉中国大概就需要每年卖出-万台,大概相当于中国每售出3-4台车,就有一台特斯拉,也大概相当于去年BBA在中国销量之和的3倍左右或者十个奥迪。我们如果根据这个目标倒推特斯拉的产品和定价策略,不难判断,它最终必须大量制造类似卡罗拉、高尔夫、轩逸、哈弗H6这样定位的产品——成为每个普通中等收入家庭都能负担的品牌。特斯拉和比亚迪 的区别是,前者作为硅谷公司,软件研发的比例高,作为全球产业制高点,马斯克的舆论和品牌号召力强很多,还有一点就是产品线非常精简——这通常是软件产业人更笃信的理念。王传福身上则流露出更多中国中年企业家的特色,稳扎稳打,实用主义,从3万的F0到百万的纯电动公交车,再到轻轨和卡车,比亚迪是什么赚钱做什么,似乎边界感不是很强,也从不在意产业线的精简。品牌管理(特斯拉这样的外企对品牌的理解是被精心设计的文化产品,BYD这样的本土制造型企业对品牌的理解是一个BOM5元钱的Logo标志,造完了车,车头车尾各印一个上去就是)和渠道管理(什么ABCD网,不是 迪粉根本搞不清楚,能把99%的用户整晕)大概比硅谷同行弱了一个数量级,但人工成本的优势也比美国好了太多。长远来看,随着中国人力成本提高、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美国巨头进入中国市场并利用中国的产业链和人力效率优势实现低成本制造,特斯拉和比亚迪会越来越相似,两个战略目标如此接近的公司,一定会相遇。至于「海豹」,这车就是用来和Model3相遇的。当然同时也会大量和帕萨特、凯美瑞、雅阁等主流中级车竞争。设计挺漂亮,有些韩国车的感觉在里面,修饰的比较多,不算简约。审美比大多数过去的BYD更国际化普世化了,造型比例偏重运动,少了一些稳健的气场。明显是刻意寻求和BYD汉的人群差异化。价格定在一个比较有市场的区间:预售22万起,基本是私人消费正好启动的区间。20万以下的纯电动私人市场,现在还没有真正启动。今年大家会看到很多中国品牌,开始砍掉或者虚弱自己10万以下,15万左右的产品,努力往20万+上挤靠。这背后一个是社会消费结构日益分化,另一个是整体通胀(迪卡侬2年前元的自行车现在是元)外加局部通胀(电车原材料暴涨)。还是用老套的竞争策略,没什么好多说的:比你大一些的车身、比你多一些的配置,比你还低一些的价格和你竞争。但已经比十年前好多了,当年都是半价甚至四折去跟老外竞争的。不是吗?去年公路飞行团队和全国各地电车用户走访交流的时候,就发现三个品牌是格外突出的。一个是特斯拉,大部分人公认科技 。一个是蔚来,几乎所有人包括特斯拉理想小鹏用户都对这个品牌带有好感,另一个就是比亚迪,很多人谈到这个品牌口吻和谈国产手机时聊华为非常类似,俨然是*治正确,自主掌握核心科技。最近我去某国际品牌门店试驾,发生了一个搞笑的事情,对方销售顾问一边给我介绍本品的电车,一边主动表示:现在BYD电车确实做的不错的。感觉她一定因为BYD的电车战败过很多次,我还没谈比亚迪呢,她就不小心真情流露了。现在很多一线销售顾问表示跳槽别跳BYD,原因是车实在太好卖了太容易卖了,所以销售顾问待遇不好。( 这句话我也发在了朋友圈,一位BYD销售顾问的家属在评论区再次证实了了这个说法:这是谁在那讲大实话!我老公就是合肥比亚迪销售,一个月轻松20几台,但是交车周期长,没有交车就没有提成,所以公司为了留住销售顾问采取订单即有订单提成奖励,但工资的10%要押在公司,年底结清,也是防止退单率和客户投诉,我老公说比亚迪还要有一波涨价)知乎回答发出后,网友互动极为热情。有人特别支持BYD,也有人觉得BYD根本不配和特斯拉相提并论。这一直是BYD的网络特色。我过去在网络上批判BYD的时候,总有人非常凶狠的反驳,夸奖的时候则有另一群人激烈的批斗。这是这个时代的新特色。最有活力的品牌,通常不是人人都说它好,而是陷入巨大的争议和流量。因为是一个新特色,很多品牌从业者和粉丝用户,都还对这个现象不够习惯。

公路飞行

专注智能电动车、自动驾驶、飞行汽车领域

提供品牌战略、用户洞察、用户运营策略咨询

联系方式:Highwayflying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haibaoa.com/bhbfzfs/10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