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小记者田宇宣稿件点评寻访大连圣亚海洋
本篇稿件是国防小记者田宇宣参加年6月5日“‘六五’环境日,我们与海洋生物同在”活动后的来稿。稿件中黑色字体部分为田宇宣同学原稿,红色字体部分为修改稿及稿件点评。 寻访大连圣亚海洋世界 ——“‘六五’环境日,我们与海洋生物同在”活动 6月5日是第51个“世界环境日”,今年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上午国防小记者来到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开展“‘六五’”(?)环境日,我们与海洋生物同在”活动。 笔者先来到大多数游客都进不去的地方——大连圣亚海洋生物研究所,(“,”应改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标本室,里面有一些关于藻类、鱼类、蟹类、贝壳类生物的标本,(“,”应改为“。”)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标本是生物死后,经过密封、消*、冷藏等工序制作而成,(“,”应改为“;”)笔者接着来到培育室,看到了工作人员培育的不同年龄段的条纹斑竹鲨和小丑鱼等,(“,”应改为“;”)然后笔者来到海底植物标本的制作室,看到了很多海底植物的标本。笔者还来到海龟宝宝的培育室,看到了模拟制作而成的乌龟蛋,因为小乌龟要从沙地里破土而出,所以养殖室的大玻璃罩里面有一片大沙地,供海龟宝宝孵化,在沙地的左侧还有一个水池可以让破壳而出的海龟宝宝学会游泳,在那里畅游。(“。”应改为“……”) 出了(“出了”应改为“离开”)大连圣亚海洋生物研究所,笔者来到了(“来到了”应改为“来到”)海洋传奇水族馆,在里面游览了(“游览了”应改为“参观了”)当今亚洲最长的海底隧道,全长为米,里面有各种鱼类,比如沙虎鲨、鳐鱼、镰鱼等等,站在传送带上,色彩斑斓、种类繁多的鱼类仿佛触手可及,让人感觉置身于海底世界一样。 除此之外,笔者还参观了极地馆,看到了多种多样的南北极生物,有斑海豹、北极熊、企鹅等等,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被赋予“海里大熊猫”称号的斑海豹,(“,”应改为“。”或“!”)斑海豹是大连海域特有物种、 在我国海域繁育的海兽,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应改为“。”)据工作人员介绍,大连圣亚海洋世界是国内首批开展斑海豹救助的地方,拥有专业的斑海豹繁育场,为拯救濒临灭绝的斑海豹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处另起一段)在活动中,笔者还观看了有趣的“白鲸传奇”和“功夫海象”的精彩表演。 本次活动笔者了解到许多海洋生物的传奇,感受到圣亚海洋世界的工作人员想探索海洋、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用心,笔者还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海洋生物的知识,笔者呼吁大家不要再污染海洋,相信通过我们点点滴滴的努力,“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海洋一定会恢复以前的那般清洁美丽。 评语:这是作者参加“‘六五’环境日,我们与海洋生物同在”活动后的投稿,整篇稿件段落间衔接较好。 本篇文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文章 段中红字标出部分,应当使用双引号,而不是作者使用的双引号套单引号; 2.文章第二段中的几处标点符号修改,作者需要注意; 3.文章第三段中的“出了”应当改为“离开”。“出了”是口头语,“离开”是书面语,作者要注意在写作中避免口头语; 4.文章第三段中的“来到了”应改为“来到”。具体原因,已经在作者之前的投稿中指出过四次了,希望作者真正注意; 5.文章第三段中的“游览了”应改为“参观”。作者可以查一下词典,区分一下“游览”和“参观”两个词不同的词义,看一下应该使用哪个词; 6.通观整篇文章,以及作者上一篇“端午嘉年华活动报道”,与作者之前的七篇投稿相比,从文章间架结构、段落间衔接、主次内容分配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但这种提升,与我观察到的作者在活动中的表现、注意力集中情况、记录情况、倾听程度、提问情况等,落差比较大。 希望作者能够在活动和写作中,丢掉拐棍,弥补这种落差。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haibaoa.com/bhbfzfs/10716.html
- 上一篇文章: 聚焦六五环境日ldquo青山r
- 下一篇文章: 爱护环境爱我家乡保护海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