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长期受到*事题材艺术作品熏陶的*事爱好者,或许都有过这样的幻想:自己置身在战场上,手里握着一把狙击步枪,透过高倍镜上的十字架,锁定了远处移动车辆驾驶座上的乘员,然后扣动扳机,连人带车,一枪就把对方给狙爆。

在如今的俄乌战场上,一位俄*狙击手还真就碰到了这样难得的狙击机会。面对一辆迎面驶来的乌*轿车,这名俄*狙击手果断扣下了扳机,子弹精准地命中了轿车的驾驶座,在车辆的前挡风玻璃上留下了一朵象征着死亡的碎玻璃花。

不过可惜的是,这发子弹只打中了挡风玻璃,却没有命中坐在驾驶座上的乌*人员。那名在阎罗殿前走了一遭的乌*士兵,用他随时携带的摄像头拍下了这罕见的生死瞬间。如果不是因为老天眷顾,我们如今恐怕也很难看到这真实的一幕。

对于那些早就习惯了银幕上的狙击手形象的朋友来说,如今发生在俄乌战场上的这一幕可能是有些难以接受的。毕竟在影视作品中,狙击手打坐在驾驶座上的目标那从来都是弹无虚发的,就算不能把敌方车辆狙得人仰马翻,至少一枪一个是没有问题的。无论如何,也不会像俄*狙击手那样,好不容易命中副驾驶,却偏偏还打偏了,最后什么都没捞着,生生让一车的乌*一溜烟给跑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是俄*狙击手的本领不到家,还是单纯就是这伙乌*的运气太好躲过去了?

要想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一些影视作品中比较经典的狙击手射击车辆乘员的片段。

在年上映的美国*事动作电影《生死狙击》中,在影片开头的短短不到5分钟时间里,由马克沃尔伯格饰演的主角,一位名叫鲍勃·李·斯瓦格的美*顶级狙击手,一共狙掉了7个人员目标和一架轻型武装直升机。

这7个人员目标中,有6个是在车上被狙掉的,而这6个人里只有3个是在迎面驶向马克沃尔伯格的途中被打死的,这3个人当中只有两个是坐在驾驶座上的司机。而且,除了那架轻型武装直升机之外,马克沃尔伯格针对所有人员目标的狙击均是一枪毙命。

而在年上映的*事动作类美剧《终极名单》中,饰演海豹突击队队长詹姆斯·里斯的克里斯·帕拉特则是单枪匹马,选在了一处位置十分刁钻的山峦上狙杀开保时捷的仇家。

和马克沃尔伯格在《生死狙击》中使用的美*制式狙击步枪不同,帕拉特在《终极名单》用的只是一支配备了高倍镜的运动步枪。但因为他选择的这个位置无论高度和角度都十分适合,而且狙击时机和距离也把握得非常精准,因此他也做到了一发入*。

和其他那些为了追求场面火爆而做了过分渲染的影视作品相比,在狙击车辆驾驶员这个桥段上,在拍摄过程中得到了严格*事指导的《生死狙击》和《终极名单》已经算是比较写实的了。但再写实的影视作业终究也只是影视作品,如果换作是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在面对行驶中的车辆这样的目标的时候,现实中的狙击手的真实训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以荷兰海*陆战队侦察狙击手的车辆拦截训练为例,他们在搭乘直升机执行此类任务的过程中,使用的往往是半自动的精准步枪,精准步枪的射击精度和距离虽然比不上栓动式步枪,但胜在射速更高,容错率更强,一枪打不中还有机会再补第二或者第三枪,这样一来,命中车上目标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除此之外,荷兰海*陆战队的狙击手训练这类科目的初衷,更多的还是为了截停车辆,而不是一枪撂倒司机,二者相比显然是前者的操作难度更小,也更具现实意义。

既然如此,那是不是现实中的狙击手基本就不可能命中移动中的车辆上的目标了?

到也未必。

在年播出的《挑战不可能》第五季真人秀节目中,在最后一个搭乘直-20直升机从空中动对动射击地面移动车辆靶标的比赛项目里,中部战区空中突击旅狙击队队长沈丹就成功命中了全部三个目标,力克参与角逐的另外9名精英狙击手,最终拔得头筹。

话虽如此,但这毕竟也是为了节目效果而专门设计出来的狙击场景,现实中的敌人可不会乖乖让你把直升机飞到他的头顶上然后就等着挨打,所以用沈丹的这个特例去比照俄*狙击手射击乌*移动车辆的情况,其实还是不太合适的。

说白了,狙击手要想做到对移动车辆上的目标一击毙命,这原本就是非常困难的小概率事件,即便是在角度刚好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因为风速偏大和挡风玻璃过厚等因素错失目标。狙击手能掌控的事情仅限于扣动扳机之前,在之后,一切全凭天意。

如果说俄*能从这次不成功的狙击案例总结出什么经验和教训的话,其一之一大概就是:打车还得是用大口径反器材狙击步枪最稳妥,只要动能足够大,就不用纠结子弹在穿过挡风玻璃之后弹道会不会发生偏移了。没有什么民用小轿车是一发12.7毫米步枪弹不能拦截的,如果不能,那就再来一发好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haibaoa.com/bhbshxx/11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