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养孩子的烦恼,一点不比普通人少
作为一名中产阶级父母,我和很多朋友经常会忍不住抱怨,“如果财富更多,孩子一定就更好养了”。 因为一种神秘宇宙力量的作用,我还真的认识不少富豪阶层的精英人士。在很多人的想象里,一定是雇着一群育儿嫂、保姆和家庭教师,送孩子上着天价私立学校,享受 的教育,结交最成功的人脉,爸妈什么都不用担心,只需要幸福地享受着一切作为“人生赢家”的特权吧? 其实,并不是。我经过观察和研究发现,有钱人在养孩子方面的烦恼,一点儿也不比普通人少。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富养”和“穷养”的问题,来围观一下富豪的烦恼。 01。 富豪竟向我“讨教”教育秘诀 我的朋友顾大姐,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有钱人”。 她在美国陪读,老公在国内开一家挺大的公司。她究竟多有钱我当然不知道,只不过有一次我去她家玩耍,惊讶地发现她位于 富人区的家里,居然有一个室内游泳池,和一个室内网球场。 还有一次,顾大姐说自己看上了家附近的一套房子:“价格也不贵,也就六七百万美金,我想推倒重造,再花个五六百万吧…… 不满意的是它的院子太小了,只有我家现在的一半,要不我还是再等等,买个大点的……” 相信我,顾大姐绝没有半点炫耀的意思,她只是在和我闲话家常,对她而言,买一栋千万美元的豪宅,和收养一只流浪猫,是重要性差不多的决定。 绝大部分有钱人,其实并不会像电视剧《三十而已》里的“富人太太团”那样,只因为你的包包不是爱马仕,就把你从合影中给裁掉。 他们往往宽厚平和,有些还像顾大姐一样,带着一点儿“从来没被生活欺负过”的那种耿直和天真。 但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顾大姐其实也是有挺多烦恼的,她常常真诚地对我表示羡慕:“你看你家孩子多争气啊,考试一直都拿A。不像我家儿子,上(特别贵的*特别贵是我加的)私立高中,还是天天拿一堆BBCC回家,我真是为了他的成绩急死了……你有什么教育秘诀可以教我啊?” 嗯,当时我只想说:“其实吧,我的教育秘诀就是——家里没有产业可以继承……” 以及:“你们这样家里有矿的人,难道真的需要像我们普通人一样整天盯着孩子的成绩吗?” 02。 对“阶层跌落”的担忧 事实上,最近不少研究都发现,相比普通阶层,在教育子女方面,富裕阶层的父母,甚至面临着更多的烦恼。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对阶层跌落的担忧”。 耶鲁法学院教授丹尼尔·马科维奇(DanielMarkovits)写过一本书,叫做《精英体制的陷阱》(TheMeritocracyTrap)。 △《精英体制的陷阱》书籍封面马科维奇指出:在人类历史中的绝大部份时间里,上层阶级一直是瞧不起“工作”这个词的。那时的富裕阶层一般通过出租生产资料来获得财富。 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如今的富有阶层主要通过“努力工作”获得财富。在美国,收入水平排名前1%的人,收入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都来自于努力工作。 因此,富裕的精英们不得不比普通人工作更长时间—— 如今的银行家每天需要工作12到14个小时;有资格成为合伙人的律师,每年的工作时间高达个小时;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每天凌晨4点半就会起床工作; 推特创始人JackDorsey每天工作16到20个小时; 就连像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这样的超级富豪,据说每周也只能抽出10个小时的时间来陪老婆…… △据说马斯克会以「5分钟」为单位安排自己的日程。他平均一周工作85-个小时 中国的情形也差不多。胡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曾经走访了超过名至少是千万身家的人,结果发现,他们的平均工作日睡眠只有6.6个小时。亿万富豪更过分,睡眠甚至不足6个小时。 听过搜狐张朝阳那句 的“我每天只睡4个小时”宣言吗? 原来当个有钱人,在哪里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从前的富人只要投对了胎,社会阶层就是稳固的。现在,他们只有在工作中投入了足够的努力和泪水,才能获得一点点安全感。 “阶级上升”前所未有的艰难,而“阶级跌落”又前所未有的容易,所以富裕的精英阶层,才会把下一代的“真本事”看得前所未有得重要。 他们深知:获得一个富裕的生活环境,可能需要两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但重新变得一穷二白,只需要一个败家子就足够了。 △张朝阳的四小时睡眠法,睡2个小时起来一小时再睡2小时03。 青少年中流行的“富裕病” 年,“伊森·库奇案”让许多美国人头一次听说了一个新名词:“富裕病”(Affluenza)。 那一年,有钱人家的孩子伊森在一次醉酒驾车事故中,撞死了四个无辜的行人,而他的律师团队在进行辩护的时候,称他患有“富裕病”——一种据说在富裕青少年中流行的,能够影响心智,令他们无法理解自己行为后果的疾病,这种病的其他症状还包括缺乏内驱力,以及经常感觉孤独等等。 “富裕”也成了一种病,这倒真不是欲盖弥彰和危言耸听。 一直以来,社会学家都认为:贫困孩子发生行为问题的比例要远高于富裕出身的孩子。但近年来的各种研究结果,却让他们大跌眼镜,因为他们发现—— 相比普通青少年,富裕青少年的滥用药物和酒精的情况更多; 富孩子的犯罪率也并不比穷孩子低,只不过他们违反规则的类型不同而已——比如,富裕青少年从父母或同伴那里盗窃的行为比较多,而贫困青少年的很多违规行为其实和“自卫”有关,比如伤人和违规携带危险武器。 更糟糕的是,富裕阶层孩子的心理问题会比普通孩子严重。调查显示,富裕青少年患有严重抑郁或焦虑的水平是平均值的两到三倍,饮食失调和 行为的发生概率也远远超过了平均水平。 △ConanGray的《Affluenza》部分歌词截图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是:一些富孩子得到物质满足过于容易,所以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内驱力;一些孩子喜欢惹祸,是希望吸引(忙于工作无暇管他)的父母的注意,另一些则会任性地以为——无论自己闯了什么样的祸,爸妈反正都有能力把自己“捞出来”;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相比普通孩子,富裕家庭的孩子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富裕的父母因为本身非常成功,所以往往认为自己的孩子也应该取得成功。因此无论孩子在做什么,父母们都要求他们做到 —— 你不能“因为好玩”才去踢足球,如果要踢,就必须出成绩、得奖牌; “随便学学钢琴”那是万万不能的,你必须通过层层专业的考级, 还能到卡内基音乐厅去举办一两场独奏音乐会…… 总之,因为我能给你提供 的条件,你得到的一切都是 的,所以你必须考进最棒的名校,取得最厉害的成就,这样才不会给父母丢人…… 所有这些高要求、高期待,无形中给富裕孩子戴上了沉重的枷锁。 心理学家发现:只要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个人成就的重视,超过了对他们本身(以及品格)的重视的时候,他们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就会加剧。 ▽点击播放音乐 04。 富人的育儿焦虑 总之,无论是想要实现阶层跃升的中产,还是担心发生阶层下滑的精英,人的欲望越强烈,他们在教育上的焦虑程度,也就越剧烈。 那么,富人们是怎样应对自己的育儿焦虑的呢? 不得不说,他们的很多做法,还是非常值得咱们普通人借鉴的。 耶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雷切尔·谢尔曼(RachelSherman)写了一本名为《富裕焦虑》(UneasyStreet:TheAnxietiesofAffluence)的书,在其中讲述了纽约50名富裕父母的教育故事。 △《富裕焦虑》书籍封面这些家长,有的在学校选择上“另辟蹊径”—— 和我们想象中的,所有富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把孩子送进昂贵私校不同,一些富裕家长反而担心:精英私立学校会扭曲孩子对世界的理解。因为在那里,孩子将只能接触到“富有和有特权”的同龄人。 比如,富裕的父亲凯文就给孩子们选择了优质公立学校。他说:“我不愿让孩子生活在一个‘狭窄的精英小世界’里。在那里,你只认识特定的人,其中一些人整天只知道抱怨自己的设计师和保姆。”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凯文那样的魄力,一旦真的选了公立学校,许多富裕的父母又会对人数比较多的班级,缺乏体育和艺术课程,以及大学升学前景等等公立学校的劣势感到焦虑。 △久牵教育创始人张轶超曾说,教育就是希望让不同的人认识到自己的不同然后互相包容,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除了认真择校之外,很多富裕父母会要求孩子“从小学习和了解金钱的价值”—— 一位拥有数千万美元资产的母亲要求六岁的儿子自己洗衣服,用来换取一些“小特权”; 许多有钱的父母都表示,自家孩子在高中和大学,需要通过打工来养活自己; 一位名叫纳丁的妈妈,从祖辈那里继承到一笔财富,但当女儿想去阿拉斯加研究海豹的时候,仍然需要去餐厅打工赚旅费。 纳丁说:“你需要让孩子懂得工作的价值。生活本身已经给予了我们足够多令人激动的机会,没有什么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在文章开头提到顾大姐其实也是这样的,虽然她买豪宅眼都不眨一下,但平时却只给儿子买几十美金一双的鞋子。 有一次儿子用自己打工攒的钱给她买了件美金的外套,还对她说:“妈妈,我也只有给你买东西的时候,才舍得一下子花那么多钱。” 更多富裕的父母会尽力帮助孩子看到“真实的世界”,希望这样能够教会孩子珍惜和感激自己所获得的“特权”。 纽约上东区一位富人妈妈,主动让自己的孩子多和中产阶级孩子交朋友,让他们到普通社区去做客,从而明白“富裕生活不是天上掉馅饼”的道理。 谢尔曼教授在《富裕焦虑》中写道—— 理想情况下,(在这样的教育中)富人的孩子会变得“更加普通”,成为努力工作的人和谨慎的消费者。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强;但与此同时,他们又能感谢自己所拥有的特权,从不炫耀……只有这样,他们的财富才能够维持下去。 05。 富养的优势和穷养的好处无论富裕父母如何焦虑,无可否认,富养孩子的好处仍然很多—— 比如,因为有更多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师、培训班),富养的孩子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富裕的父母更倾向于和孩子平等对话,引导思考,因此富养的孩子更懂得如何协商,和权威人士打交道的时候也更加自如……这些举动能给他们的职场发展带来巨大优势。 此外,富养的孩子从小日程都被安排得很满,因此会慢慢培养出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 又因为常常参加比赛和表演,富养的孩子能够学会“在胜利时不失风度,在失败时咬牙坚持”。 不过,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穷养的孩子其实也有不少自己的优势呢! 穷养的孩子不会期待别人的特别照顾,所以内心往往更加强大; 他们享有更多自由,有更多机会探索和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因为没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课后班上,穷养的孩子会有更多时间和家人相处,所以会拥有更加紧密的家庭关系和情感支撑…… 这样看来,其实给孩子 的教育,也倒真不需要咱们特别有钱,只要稍稍有点经济实力,然后把富人的好方法,和穷人的好方式互相结合一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本期福利-留言互动送书为什么我们小时候有轻松的童年,如今疯狂的家长却带着孩子辗转各类活动,竭力敦促他们成功?越来越白热化的鸡娃大战,什么才是我们的出路?耶鲁教授所著《爱,金钱和孩子》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不同父母选择不同教养方式的原因,让父母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选择,以及启发我们如何改进教养方式。 下拉文末「写留言」,留下你对本篇文章的想法或感悟,我们将在精选留言中挑选8名读者,分别赠送这本《爱,金钱和孩子》实体书一本,包邮哦~▽点击下方图片▽阅读更多「教育焦虑的背后」相关文章你还“在看”吗?有细心的朋友发现,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haibaoa.com/bhbshxx/9821.html
- 上一篇文章: 墨尔本的小船,这次不翻出海看企鹅海豹
- 下一篇文章: 初雪,一个人的红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