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生态环境部举行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在会上表示,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改善,但监测的大部分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状态。“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仍然需要持续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类型也是丰富多样,从北到南分布着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系统,发挥着维护海洋生态安全、构筑重要栖息环境、提供各类产品供给、保障人海和谐关系等重要生态功能。

加强海洋生物生态保护,是建设“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美丽海湾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举措。今年“六八海洋日”的主题就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张志锋说,近年来,我国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多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高,全国近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陆岸线均已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社会公众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海洋生物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比如,厦门湾的中华白海豚、深圳湾和涠洲岛的布氏鲸、辽东湾的斑海豹,以及鸭绿江口、*河口、长江口、闽江口、珠江口等众多滨海湿地的候鸟 等。

根据《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国近岸监测的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中,有6个呈健康状态、18个呈亚健康状态。

“这说明,一方面,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改善,年的监测评价结果,还有2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到年降为1个,到年已基本消除‘不健康’状态;另一方面,监测的大部分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状态,占比达到75%,说明‘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仍然需要持续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张志锋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加强海洋生物生态保护,配合有关部门加快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地体系,以海湾(湾区)为单元,加强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及栖息地、生态廊道等的整体保护。

二是指导督促沿海地方加强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恢复,落实好“十四五”相关规划和行动方案的部署和要求,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督促沿海地方识别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区域分布及问题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海洋生态恢复修复措施,加强对海洋生态修复区生态环境状况的监督管理。

三是加强海洋生物生态的监测监管,依据职责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加大海洋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常态化生态环境监管,不断强化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监测监控,多措并举推动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内容来源:生态环境部

长江物种

☆白鱀豚:消失的“长江女神”年前能否再见?

☆白鲟: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3月28日:中华鲟保护日拯救中华鲟,从“后福”到“厚福”

☆长江江豚:“微笑天使”也曾“哭泣”,“十年禁渔”不放弃终于等到长江大保护的“吉祥物”

☆长江鲥鱼:惊艳了时光却难以再逢鲥

☆胭脂鱼:从远古游来的百变“亚洲美人鱼”能否“一帆风顺”再畅游亿万年?

☆刀鲚:名震江湖的刀客重出江湖

☆鳤鱼:“失踪”了22年又一别三年这条神秘又珍贵的鱼儿能否“绝处逢生”?

☆岩原鲤:鲤鱼中的贵族 的黑鲤鱼

☆中华倒刺鲃:长江生态环境好了,有倒刺的“野草鱼”长胖了

☆长薄鳅:自带传奇色彩的长江鳅王

☆鯮鱼:数十年来“鯮迹难寻”连彩色鲜活照片都仅有一张

☆圆口铜鱼:“青铜”还是“ ”?闪着铜光的鱼儿坎坷回家之路

☆稀有鮈鲫:个头虽小,大有乾坤中国特有的“水中小白鼠”

☆滇池金线鲃:“首尾金一缕如线”,徐霞客笔下的滇池古董鱼的“命运沉浮”录

☆斑鳖:三千年的名字说没就没了世界上最濒危龟类的坎坷生存之路

☆川陕哲罗鲑:从冰川时期走来的“水中猛虎”

☆黑斑原鮡:长有两个肝脏的雅鲁藏布江古老鱼类

☆扬子鳄:从远古中走来的“龙” 以“鼍(tuó)”之名跨越三千年

☆安吉小鲵:神秘的江南精灵人类生存环境的报警器

☆大鲵:大浪淘沙亿万年从单物种到多个隐存种保护困境亟待突破

☆花鳗鲡:越过高山,跨过江河,大海是归途

☆大头鲤:大头大头外鲤入侵纯种绝踪

☆务川臭蛙:以臭防身的稀有神秘洞穴蛙

☆重口裂腹鱼:鲤质鳟鳞鱼剑合身雅安一绝

☆多鳞白甲鱼:清明时节鱼纷纷,洞穴名鱼曰赤鳞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haibaoa.com/bhbfbfw/10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