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昌宁澜沧江县级自然保护区 管护所工作人员在整理回收红外相机拍摄的影像资料时,惊喜地发现拍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活动的影像。

雄性林麝

通过红外相机拍摄的影像可以看到,年12月30日凌晨3点多,一只偶蹄目动物眼睛明亮,警惕的竖着耳朵正在觅食,其颈部的两侧各有一条比较宽的白色带纹,一直延伸到腋下,两颗獠牙又长又尖,露在口外。经专业技术人员仔细辨认,这是一只成年的雄性林麝。

雄性林麝

昌宁澜沧江县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杨斌介绍:“从我们发现林麝的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得出,无论从它的觅食、它的体型,还是它的活动情况来看都是比较健康的。”

更令人惊喜的是,除了拍摄到一只健康成年雄性林麝外,在直线距离3公里外的另外一台红外线相机也拍摄到了一只林麝的照片。这只林麝体型相对较小,没有獠牙,但工作人员从其形体特征和颈部两侧较宽的白色带纹判断,确定是林麝。

雌性林麝

连续看到两只林麝,令昌宁澜沧江县级自然保护区 管护所所长王文海激动不已:“查看红外线相机的时候,真的非常激动,才安了40天的相机,就拍摄到这么多的珍贵影像资料。”

雌性林麝

这次相机拍摄到的视频和照片,分别为一雄一雌不同的两只林麝。

林麝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雄麝的上犬齿发达,长而尖,露出口外,呈獠牙状。雄性林麝分泌的麝香不仅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且还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高级香料,有“软*金”之称。由于其价格昂贵,人为猎杀取麝致使野生资源枯竭,造成传统中医药许多名贵药方因无麝香原料而名存实亡。

林麝通常要在生态环境非常好、人为活动非常少的情况下才能生存,由于生性胆小,主要的生存技能就是躲避天敌,它能登上倾斜的树干,站立于树枝上,属半树栖动物。目前,全国范围内的野生林麝已经非常稀少,林麝作为有一定攀援能力的半树栖偶蹄目动物,它的生态位比同生境下的偶蹄目动物要大得多,其在一个森林系统中起到的种质传播能力更强,同时与它在演化上相适应的捕食者也更多样。

除了拍摄到林麝,红外相机拍摄的影像资料里,还出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喉貂。

*喉貂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有10个亚种,因前胸部具有明显的*橙色喉斑而得名。由于它喜欢吃蜂蜜,因而又有蜜狗之称。主要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林区,巢穴多建筑于树洞或石洞中。喜晨昏活动,但白天也经常出现。生活在山地森林或丘陵地带,穴居在树洞及岩洞中,善于攀缘树木陡岩,行动敏捷。

据介绍,昌宁澜沧江县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澜沧江的中段,保护区地跨怒江、澜沧江水系。澜沧江在本保护区内流程近50千米,径流面积.3平方千米。保护区主要沿澜沧江两岸延伸,位于东经99°30′-99°55′和北纬24°52′-25°09′之间,总面积公顷。是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近年来,随着昌宁县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保护,境内各种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逐渐增加。昌宁县澜沧江县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显示,保护区内分布有哺乳动物9目28科66种、鸟类15目42科种、两栖类2目12科24种、爬行类2目7科28种、鱼类7目16科65种。66种兽类当中,有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保护区有高等植物科属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8种。“林麝是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的明星物种之一,同时也是衡量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这次我们监测发现的林麝影像资料,证明了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是比较安全的,为保护区动植物资源数据完善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也为破解保护区动物遗传基因密码提供了科学支撑。下步,我们还将持续做好野生林麝种群监测、保护、研究工作。”昌宁澜沧江县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杨斌说。

来源春城晚报-开屏新闻、文旅头条

责编李舒琪

审核李元

为了避免更多游客上当受骗,倡导理性旅游消费,欢迎广大游客、业者向我们提供低价游产品信息!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haibaoa.com/bhbfbfw/6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