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精灵使者。

爱护鸟类,守护自然,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一次确认过眼神的对视,便是爱的接力。今天,景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条子泥湿地成功放飞一只长耳鸮。

确认过眼神,是长耳鸮

今天,夏林久师傅在巴斗村办事时,偶遇一只误入渔民家中的中型鸟类,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夏师傅担心鸟儿受伤,赶紧联系生态工作者李东明并说明情况。立体感的脸型,头顶上那像兔耳朵,又像猫耳朵的耳羽。确认过眼神,是长耳鸮。知道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后,夏师傅与渔民说明情况,经过一番协商后,决定用纸箱将长耳鸮送到条子泥湿地交给专业人士进行救助。

确认过眼神,未受伤

湿地工作人员、志愿者对长耳鸮进行检查,未发现有明显外伤,翅膀、脚、羽毛无伤痕。工作人员对它进行安全喂水,待其能正常飞行后再行放生。

确认过眼神,可以放生

长耳鸮恢复体力后,工作人员决定将其放回自然。由于长耳鸮比较喜欢黑暗的地方,放生前将其放在纸箱,并将其眼睛遮住避免强光使它受到惊扰。再寻找树木稍多的地方将其放生。“嗖”的一下,长耳鸮便飞出去了,工作人员都深感欣慰,希望它能赶快找到伙伴、回归自然。

长耳鸮

长耳鸮别名长耳木兔、有耳麦猫王、虎鵵、彪木兔、夜猫子、猫头鹰。体型中等,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耳鸮的头顶上,有一对毛茸茸的像耳朵一样的耳羽。脑袋又大又圆,身上披着棕*带黑褐色斑纹的羽毛。它的颈椎很灵活,能够扭转°。因为长耳鸮柱状的眼球有坚硬的巩膜环支撑,只能朝前看,于是这项“扭脖子”的能力,正好弥补了它有限视野范围的不足。长耳鸮的头大,眼睛大,瞳孔大,对夜间弱光的敏感度很高,所以它的夜视能力,通常要比人类要高出10倍。因此到了晚上,就化身为“黑夜猎手”。主要以鼠类等啮齿动物、小型鸟类、鱼、昆虫为食。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haibaoa.com/bhbfbfw/6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