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是淡水,却有海洋生物,青海湖是咸
贝加尔湖被称为海洋生物最多的淡水湖,里面有海豹、“鲨鱼”、“海螺”等海洋中独有的生物,而相对而言,我国 的咸水湖青海湖里不但没有海洋生物,而且鱼的种类也比较的少。那么,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贝加尔湖中为何有海洋生物? 虽然在网上许多资料说贝加尔湖中有鲨鱼、海螺、龙虾以及海豹等海洋生物,但其实,这些动物中,除了海豹都不是海洋生物。 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何鲨鱼、海螺、龙虾都不是海洋生物?贝加尔湖中的鲨鱼并非真正的鲨鱼,而是贝加尔湖杜父鱼,就是下图中这货: 它之所以被称为贝加尔鲨鱼是因为其鱼鳍与鲨鱼有些相似,除此之外它与鲨鱼就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了,因为它 的体长也只有22.5厘米,比最小的鲨鱼硬背侏儒鲨还要小很多(平均30厘米)。 而贝加尔海螺以及龙虾也不是什么海洋生物,前者是长得有点像海螺的淡水螺,后者其实是淡水鳌虾。 真正属于海洋的贝加尔湖生物就是海豹了,因为从目前海豹的分布看,除了贝加尔湖,它们都分布在沿海地区,以大海为家。那么,贝加尔湖作为淡水湖,为何会有海豹呢? 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发现,海豹之所以会出现在贝加尔湖有两个可能性: ,贝加尔湖形成于距今约万年前,此时海豹还没有出现,到了距今约万年,海豹的直系祖先达氏海幼兽出现了。 达氏海幼兽是一种可以水陆两栖的动物,强壮的四肢代表着它依然有很强的陆地行走能力,因此,科学家们推测,可能是达氏海幼兽到达了早已经形成像海一样的贝加尔湖,并且在此演化,与其他海洋附近的一样演化成了海豹。 不过,这个可能性相对较低,因为不同的环境,会导致物种演化方向出现很大的偏差。 第二个说法是说海豹已经演化出来之后,随着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让原本生活在海里的海豹有机会进入了淡水流域中,由于海豹是哺乳动物,在海水和淡水中生活差异化较小,所以一部分的环斑海豹进入了俄罗斯的叶尼塞河(与北冰洋相连),之后通过支流安加拉河进入到了贝加尔湖中并且很好的生存了下来。 相比较 个说法,第二个说法的可信度更加高一些,也是目前主流的说法。 青海湖作为咸水湖,为何没有海洋生物,甚至连鱼的种类都比较少? 青海湖是我国 的咸水湖,它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水体面积约.6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21米, 深度32.8米。 虽然青海湖是咸水湖,但是它的含盐量在1.24%左右,低于正常海水的3.5%。在青海湖中,鱼类资源非常非常的丰富,但是鱼的种类却比较少,主要以青海湟鱼、硬刺高原鳅以及龙头高原鳅为主。 其中以青海湟鱼的数量最多,年平均捕捞量达到了吨,不过由于多年的高捕捞量,早在年青海湟鱼就被我国列入了《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了起来。 不管是哪种鱼,在青海湖中的鱼类体型都相对较少,而且种类也比较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与青海湖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青海湖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万年前,它是由断层陷落形成的湖盆积水而成,也就是断陷湖。当时,青海湖的面积达到了00多平方公里,与上百条河流相连,再加上当时雨水充沛,青海湖的湖水甚至会倒流到*河中。 但是,到了距今约13万年,造山运动不但切断了它与其他小河流的联系,还阻断它与*河之间的联系。逐渐地,青海湖变成了一个封闭的湖泊。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气候开始变得干燥,降雨的减少使得湖水不断地在蒸发。而淡水中本身就有0.01-0.05‰的盐分,水蒸发使得盐分不断地增加,这才使得青海湖变成了一个咸水湖。 不过,根据我国的检测,近些年青海湖的湖水面积已经从下降转为上升,从年到年,水体面积增加了.91平方公里,如果长此以往,青海湖将又“咸”转“淡”。 这里的鱼类资源也是一样的,在水含盐量逐渐增加的过程中,许多淡水鱼类无法适应最终灭绝,只留下了体型较小、适应能力较强的几种鱼类。 总结 贝加尔湖作为一个淡水湖,里面的海洋生物其实也只有海豹了,而海豹要么是祖先迁徙形成的,要么是海平面上升从海里进入的,之后它们逐渐的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形成了“淡水海豹”。 而青海湖虽然是个咸水湖,但是它的“咸水”与海水还是有着较大差距的,因为它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了与其他水体切断了联系,加上气候的变化,不断蒸发的水使得湖中的含盐量上升导致的,因此,自始至终,青海湖就没有和海水互通过,里面自然就没有什么海洋生物了,至于鱼种类较少,则是因为大多数的淡水鱼类很难适应盐度的增加导致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haibaoa.com/bhbwxtz/11078.html
- 上一篇文章: 连续第四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教您
- 下一篇文章: 前10名哪些动物的咬力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