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影像在北极圈,在斯瓦尔巴,感受自然洪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上周,好摄之友“豪情万丈”、“阳光明媚”带我们领略了南极风光。是不是意犹未尽?那么,本周来一个北极大赏,来自好摄之友Tommy,让我们继续身在“孜然热带”心在万里冰川,眼里心里清凉一下。 小编唯一要提醒的是,这个帖子很长,请耐心看。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好摄之友Tommy文/摄 我叫Tommy,80后,制作声音产品的媒体人,爱好摄影多年,但却长期徘徊于影像艺术的殿堂之外。涉猎题材包括自然风光、城市景象和铁路文化。 年8月,前往挪威在北极圈内属地——斯瓦尔巴群岛,乘坐极地观光船十天,拍摄自然风光、野生动物。自然风光部分表达了北极夏季极昼中的冰川、峡湾、地貌、植被;野生动物则涵盖了北极熊、驯鹿、海豹、海象、座头鲸、白鲸、北极狐、各种极地鸟类等。 这次极地摄影使用了佳能5DmarkII型号相机,基本做到对北极特色景观风貌的还原,这个小专题中的六十幅照片,是从数千张照片中挑选的结果,恳请同好批评指正。 初识斯瓦尔巴 斯瓦尔巴群岛是挪威属地,全岛位于北极圈境内,不同于南极的冰雪覆盖,北极的夏天生机盎然,各类动植物随处可见,因此,便有了那些专为见到它们而去北极的旅行者。 我便成为了其中之一,在年夏天,前往北极、前往斯瓦尔巴群岛。从上海出发,经过11小时的飞行,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国际机场转机前往挪威奥斯陆,再转机前往斯瓦尔巴群岛的朗伊尔城机场。 ▲朗伊尔城机场(世界最北的拥有定期航班的民用机场)。 ▲初见斯瓦尔巴。 朗伊尔城 我很喜欢朗伊尔城。 ▲只有一条主街的朗伊尔城。 朗伊尔城非常迷你,只有一条主街、一条副街,所谓的Downtown(市中心)就是一条两边有些商店的小路。不过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街上几乎可以找到任何想买的生活用品,所以在这里生活也不用担心生活物资的保障问题,尤其是户外用品店,品种齐全且专业,任何需要在此进行的户外运动,都可以在这里买到装备。 ▲朗伊尔城原是煤矿基地,至今仍保留着许多遗迹。 朗伊尔城郊外的山上,有一座世界种子银行,由瑞典人运营,世界各国都可以将自己想要保存的植物种子送到这里,种子的所有权归各国所有,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一旦出现大的灾害造成植物灭绝以后的物种恢复。 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国家从这里提取过种子——叙利亚。也许是由于多年战乱导致了某种植物的灭绝,叙利亚*府年从这里提取了之前存放的种子。 ▲种子银行奇特的大门。 在朗伊尔城里有三个北极熊标记,越过这个标记,就算出城,必须携带猎枪以防受到北极熊的攻击。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很少发生,因为北极熊受到保护,这里已经禁止捕猎北极熊,在对北极熊的保护措施开展以来,北极熊的数量从大约只恢复到只。 ▲朗伊尔城中的北极熊警示标志。 接下来的十天,我将乘坐的“海精灵号”环游斯瓦尔巴群岛。“海精灵号”是一艘豪华极地游轮,各方面设施和服务都属上乘。全船可以容纳位左右的乘客,共有六层,客房、餐厅、会议室、健身房、温水浴池、图书室、酒吧等设施应有尽有。因而,十天的旅行时光,也不会让你觉得无聊。 ▲“海精灵号”停泊在海面。 新奥尔松 正式开始了北极的旅行。从现在开始直到回朗伊尔城,全程没有任何手机信号,如果想要打电话,只能购买电话卡,通过海事卫星电话联系外界。 极地旅行,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这种形式更像是初级的科学考察。除了肉眼观赏极地风光、野生动植物以外,我们需要了解冰川、海洋、极地、动物的相关知识,要知道如何进行登陆,这些都必须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新奥尔松登陆期间拍摄,其中一张图中是一只北极鸥。 夏季在北极圈内恰逢极昼,全天24小时只有白天没有黑夜,因此晚上睡觉需要将船舱里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以避免产生时空错乱的感觉从而影响睡眠。 第一个登陆点是新奥尔松,很多国家在这里设立了科考站,中国也在此设立了北极*河站,考察站上下两层,也是板房样式。看到大批中国游客前来,考察站的工作人员出门送上了纪念章,供游客盖章留念。 ▲中国北极*河站。 ▲新奥尔松的阿蒙森雕像。 在新奥尔松有一个无人值守的“邮局”,说是邮局,其实是一间不到半平米的小木屋,里面一块木板上放着三把纪念邮戳,也是供游客盖戳留念的。当然,因为是邮局,也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功能——表现形式是在门口安了一个邮筒,可以寄明信片。 下午再次登陆,登陆点是马格达林峡湾,这个静静的峡湾是原本捕鲸人用于捕鲸和熬制鲸油的地方,如今只剩下若干遗址般的痕迹,用石块垒着,同时存在的还有捕鲸人的坟墓。 北极地区捕鲸的传统由来已久,随着人们不断发现鲸油的用处,很多人开始加入到捕鲸的行列中,以至于在整个斯瓦尔巴的行程中,我们见到了好多次捕鲸人的小屋,有些甚至在最近还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离开新奥尔松后,船行至马格达林峡湾。 在登陆时,考察队员带来了一个消息,在之前的前期考察中,他们发现了一群海象,并表示在回船前可以前去一观,这算是一个很好的消息,让我们顿时有了精神。要知道,这是我们此行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观察极地大型动物。我们继续乘坐冲锋舟,到达了一块冰面前。 这里是一个小小的峡湾,接近冰川底部的峡湾尽头有不少浮冰,冲锋舟不断发生撞击,发出声响。为了不惊扰海象们的好梦,我们只能以很低的速度慢慢靠近。十多头海象慵懒地趴在浮冰上,几乎没怎么动弹,偶尔抬起长长的牙齿,翻个身继续睡。斯瓦尔巴的夏天是那样的短暂,他们会抓紧这段时间进行活动和觅食。 ▲冰面上的一群海象。 冰川 川,河流也。冰川,就是具有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中学物理告诉我们地球引力的常识,因此,拥有极大质量的巨型冰体,自然也会缓缓沿着高山向下流动,冰川便因此形成。 ▲冰川 ▲布鲁斯角冰川。 艾克里冰川徒步是近距离接触冰川的机会,这是一座规模并不算大的冰川,但路途颇有些艰险。整个徒步路线没有平坦的道路,更多的时候,我们沿着冰碛前进。 所谓冰碛,是指冰川在运动的过程中,携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如同山脊一般,也可以看作是自然形成的小山丘。冰碛的两侧往往容易塌陷,因此我们想要沿着冰碛顶端行走,路面狭窄。 天空彻底放晴了,阳光和蓝天笼罩在斯瓦尔巴上空。在这样的天气里观察冰川,会有意想不到的绝景。“海精灵号”停泊在海面的时候,大家便开始欢呼雀跃,总想着早点登上冲锋舟,一览冰川胜境。 好天气让行动变得自如顺利,很快我们便走过了冰碛,在一片空地上眺望远方,今天所见的场景远胜于前一天,北极不再那样阴森恐怖,充满着朝气和生机。 ▲艾里克冰川。 ▲艾里克冰川徒步。 在冰碛的另一侧,可以看到一座小型的冰川和一个不大的湖,相较而言,其规模小了许多。长长的冰舌深入水中,一些碎冰块漂浮在湖面上,没有一丝动静。一位考察队员建议大家闭上眼睛,凝神五分钟,不要发出任何声音,感受自然的寂静无声。这是很难得的体验,让自己置身于一个完全安静的自然环境里是回到“正常”生活里之后无法重现的。 下午,船行至摩纳哥冰川,准备在这里进行冲锋舟巡游。 摩纳哥冰川因摩纳哥王子曾经来此探险而得名,其雄伟壮观足以震慑每一位到此一游的旅行者,长达米的幽蓝冰墙矗立眼前,上万只三趾鸥(kittiwake)在此栖息,场面蔚为壮观。 然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退化,在短短十年时间里,摩纳哥冰川退缩了1.6公里,原本相连的整座冰川因为中间山体的裸露,被分割成了两座,所幸主体部分完整,仍然可以非常清晰地观察到冰川的全貌。 摩纳哥冰川前方的海水上有许多细碎的浮冰,因而冲锋舟一路撞击着这些浮冰向冰川挺进。一旦停下,便听到冰块在水中发出的噼里啪啦的轻微爆裂声,如同Wisky里的冰块,这是因为水温和冰温的差异导致的。 ▲摩纳哥冰川。 探险队员驾驶冲锋舟带领我们逐渐接近冰川的过程中,让我们得以有机会近距离观察漂在海面的浮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颜色多样。根据探险队员的讲解,冰的颜色不同,有着非常多的可能性,比如滑入海底前裹挟着泥沙,在水里的时候生长着海藻等等,还有不同的光线在冰内部产生的光学变化,都能导致冰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三趾鸥是摩纳哥冰川前生机勃勃的物种,探险队员将冲锋舟靠近,一片快门声将它们收入了相机,不得不说,对于我这样并不爱观看鸟的人来说,三趾鸥也引发了我很大的兴趣。在靠近冰川的时候,我们顺着探险队员的指引,方才看见,冰川下的阴暗处,成千上万只三趾鸥聚集在一起,从相机的长焦镜头里可以看到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只可惜我们无法更加接近。 ▲三趾鸥群。 正当大家如痴如醉地欣赏冰雪胜景的时候,突然听到轰隆一声巨响,转头就目睹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冰川崩塌,举起相机,竟还拍到了几乎全部的过程。靠崩塌地点比较近的冲锋舟占尽地理优势,观察得更加直接和清晰。兴奋之时,考察队员却立刻开动马达,将冲锋舟向远处开去,因为巨大的冰块跌入海水激起的水波会非常大,甚至会对冲锋舟带来危险,因此必须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突然而至的冰山崩塌。 北极熊 大概是前一天预支了今天的幸运,我们在船上呆了一天都没有找到本来预期出现在浮冰上的北极熊。风浪很大,晕船让很多人翻江倒海。 ▲船行至北纬80度附近,到达此行最高纬度。 北极熊,是现存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北极熊仅分布在北极地区。雌性体重可达-千克,雄性则可能达到-千克。哺乳期之外的北极熊是独行侠,它们之间没有家庭和交流。在BBC的纪录片中,北极极夜环境下的冰原上,漫步着一只硕大的北极熊,威猛无比,可能是这种动物在北极生活的常态。 北极熊捕猎海豹往往会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它们等候在海豹在冰面的透气孔边上,有时一等就是几个小时,为的是得到主动上钩的食物。夏天,北极圈内的许多海冰融化,北极熊没有机会在浮冰上捕猎海豹,因此是它们日子比较难过的阶段,这个期间的北极熊会临时变通为素食动物,或者去鸟类栖息的地方掏鸟蛋吃。 北极熊没有天敌,它们的嗅觉比犬类还要敏感数倍,因此可以闻到几公里外的异性的味道或者海豹的味道。北极熊既是跑步能手,又是游泳健将,优异的身体条件让它得以位于生存区域的食物链顶端,也足以抵抗极地严酷的气候。 观看浮冰上的北极熊有一个极大的好处,那便是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这一庞然大物,同时又能保证安全,因此我们很期待在这天能看到它们在浮冰上捕猎海豹。事与愿违,当天风大浪高,按常理,北极熊不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浮冰上,因此我们的守株待兔以失败告终。 之后的一天,我们在法克斯湾登陆。今天的天气不好不坏,阴晴相间,经过了几天的磨练,什么样的地形和天气对于我们来说已经都能接受了。 法克斯湾的登陆非常简单——登山。“海精灵号”停泊在一个小小的峡湾,峡湾的尽头便是浅滩和陆地,从外观来看,这里应该有一座巨型冰川,但实际上,陆地上并没有冰雪,看来,这里的温度在夏天已经变得很高,没有办法维系冰川的存在。 ▲法克斯湾。 下午2点左右,广播里传来了探险队长兴奋的声音:Wehaveourfirstpolarbear!(我们找到了此行第一头北极熊!)所有人便向甲板上涌了过去,因为激动,所以穿什么的都有,大家都生怕一不小心北极熊跑了。 事实却让我们大跌眼镜,在远处的山坡上,确实有一只正在觅食的北极熊,但因为距离太远,肉眼完全无法辨认,只能靠望远镜才能清晰观察。我用mm焦距的镜头,也只能看到个大概的轮廓,不过不管怎样,这第一只被我们观察到的北极熊让我们兴奋了很久。 ▲山坡上雪地里的北极熊妈妈。 ▲不远处的北极熊幼崽。 原本没有的项目因北极熊的出现而增加,Zodiac立刻被放入水中,我们通过冲锋舟接近岸边,以能够更近距离地观察它们。在冲锋舟上的时候,只有期待,期待早点看到清晰的北极熊。 总算没有让我们失望,我们在洋面上看到了山崖上的北极熊。北极熊大致有三种不同的性格:好奇型、无视型和害羞型。显然我们看到的这只北极熊宝宝属于第一类,从山上盯着我们看了很久,直到我们离开也没有离去的意思,连妈妈都不管了。从照片上可以看到,虽然斯瓦尔巴的夏天对北极熊而言往往意味着饿肚子,但显然这只北极熊宝宝十分健康壮硕,看来,它有一位称职的好妈妈。 临近傍晚,又安排了一次冲锋舟巡游,我们来到了阿尔基崖,这个地方又被称为“海鸦山”,是由1.5亿至1亿年前的玄武岩侵入更早岩层而形成的悬崖,它为大量的厚嘴海鸦提供了繁殖栖息地,估计总共数量达到了对。 天气很不好,海上弥漫着水汽,冲锋舟在阴冷的海风里穿行,到达阿尔基崖之前,闻到一股很腥的味道,这是厚嘴海鸦的粪便,十多万只海鸟在此栖息繁殖,留下的排泄物将悬崖染成了斑驳陆离的颜色。 ▲阿尔基崖。 近距离观察,是一种强烈的密集恐惧的体验,整块悬崖上任何可以立足的地方都站满了厚嘴海鸦,还有大量的海鸦在天空中飞翔、在海面上漂浮,伴随着它们的叫声,阿尔基崖成了名副其实的海鸦王国。当时风浪很大,海水拍打崖壁反弹回来的浪花加剧了冲锋舟的摇晃,即便停了引擎,仍然很难坐稳,更别说拿出相机拍摄了。 座头鲸 夜晚十点,探险队员发现海面上有一群座头鲸,而且离我们很近,肉眼就可以清晰观察。船上广播立即通知了每一个人。大家蜂拥而至,带着长枪短炮赶到船头。 夜晚——也是白天——北冰洋的魅惑无边,清冷的风、平静的海面、四处绵延的雪山冰川,让人迷醉。气温很低,风吹在脸上更觉得刺骨。为了不影响大家观鲸,同时也为了避免行船给野生动物带来的伤害,船长降低了航速,几乎停止在洋面上,让我们有足够好的角度和足够多的时间去观看海洋里的庞然大物。 鲸,是现存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如果不算长度,它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动物(部分恐龙因为脖子很长,所以长度胜于蓝鲸,但就体重和综合实力而言,蓝鲸的地位不可撼动)。 因为船速很慢,我们离开鲸的距离又近,可以说比上次的观赏体验更胜一筹。陆续有五头座头鲸轮番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不停地喷水、下潜,再喷水、再下潜。 鲸的所谓喷水,是很多人对它的误解,事实上,鲸喷射的是空气。它们虽然生活在海洋里,但却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因此它们在海里纯粹是憋气,隔一段时间就要上浮一次透气,当它们喷射气体的时候,会带动海水,所以看上去如同喷水一般。 ▲午夜海面上的座头鲸群。 此时,已近午夜,太阳仍旧当空挂着,可位置很低,太阳在北方,因为这个点的西半球(欧洲、非洲等低维度地区)处于黑夜,太阳在东半球(太平洋上)照耀。所以,北极圈内的极夜,太阳也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方向。 这里的太阳不会落山,但一直如同夕阳,照射在洋面上,掩映着远方略带水汽的冰川,是一片浓烈的金*色,伴随着座头鲸在水中的嬉戏,和大家时不时的惊呼声。 ▲深夜挂着太阳的北极。 峡湾 布尔戈湾,得名于奥地利摄影师威廉·布尔戈。年,他成为了维尔切克伯爵探险队的一员,他们测量了这个海湾并将其命名。 天气状况太差,不但没有一点点阳光,还非常阴冷潮湿,上了冲锋舟就感觉寒意刺骨。另一个团队进行了皮划艇项目,我们则直接在探险队员的带领下,开始了峡湾内的巡游。 四周是陡峭高耸的山峰,覆盖着冰雪,海面上到处都是形态各异的浮冰。因为雾气影响了视野,所以感觉我们所在的峡湾并不大,加之山高云深,颇有点阴森恐怖的感觉。能听到的自然之音,就是冰块在水里轻轻的噼里啪啦的爆裂声。 继续往前,到达峡湾尽头,这里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冰川,在雾气的笼罩下,冰川若隐若现,有些冰的颜色显示出令人窒息的幽蓝色,这样的景象让所有的人瞠目结舌。 虽然这座两公里左右的冰川并没有像摩纳哥冰川那样雄伟壮观,但它的神秘、它的色彩,已经足以让我们将快门按到手软。虽然没见到冰川崩塌的盛况,但这种静谧之美,是其它冰川所无法呈现的。 ▲深邃的峡湾风光。 ▲乘坐冲锋舟在峡湾巡游。 ▲峡湾里邂逅一头髯海豹。 在极夜时的北极,万物萧瑟,寒夜笼罩,也许在没有月光的时候,只能靠可能出现的北极光影子来给万物微弱的光芒,那时的峡湾和冰川,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体验?没有游客会在这个时间来到北极,寒夜下的北极,冰雪封冻。这里的海面,早也变成了厚厚的冰层,某只北极熊可能在这里四处觅食、来往游荡。 正当我们准备往回走的时候,德国探险队员Simon发现了白鲸!白鲸因身体雪白而得名,Beluga的英文名来自俄语“白色”的音译。相比其它鲸类,白鲸的体型很小,最大不过5米,体重可以达到0kg,白鲸游泳的速度并不快,但却是潜水高手,它们可以到达0米的深海,而蓝鲸的最大潜水深度可能也就米左右。 我们一共看到了四头白鲸,其中两头呈灰色,Simon告诉我们,灰色的是白鲸幼崽,它们成年后会逐渐变成全白色。白鲸拥有很高的智力,甚至会模仿人的说话,白鲸还会发出叫声,因为被称为“海中的金丝雀”。白鲸还是捕猎高手,它们捕猎时会把猎物引向浑浊的水域,让猎物失去视线,然后进行捕猎。 ▲峡湾里的白鲸。 告别斯瓦尔巴 在班色布登陆的时候,天气很好。 这里有一个捕鲸站遗址。年,为了捕获白鲸,捕鲸人在这里建造了基地。当时的捕猎条件比起十九世纪已经好了很多,有作为起居室的主楼,两座小棚屋,当然还有船,今天还可以看到它们的遗迹。岸边成堆的白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对白鲸的大规模猎杀。 白鲸的骨架到处都是,堆在一起,像等待清理的废墟。白鲸的骨骼呈现出一种显示年岁的苍白色,几十载的寒来暑往,它们安静地在这里存在。若有灵*,白鲸会憎恨当年小屋里的人类吗?亦或它们的灵*早已离开了斯瓦尔巴,留下一堆白骨,告诉后人它们的苦楚,让他们得以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鲸之骸骨。 ▲已经被遗弃的捕鲸人小屋。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两头驯鹿,它们的身后远方是一座巨型的冰川,虽然离得很远,但仍旧可以感受到磅礴的气场。然而我们没有机会往前,也无法近距离感受冰川之美,但没有关系,这是在北极的最后一天,每个人都很珍惜、很享受。 ▲驯鹿和冰川。 ▲最后一次登陆行程中看到的年轻的髯海豹。 ▲最后一次登陆行程中看到的北极狐。 绝大部分人也许再也不会踏上斯瓦尔巴群岛,但这短短的九天,终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回忆——对我而言也不例外,虽然我不确定在若干年后,北极冰川退化更甚之时,我还会不会故地重游。而在仅几天的斯瓦尔巴游历中,我近距离接触了冰川,感受了自然的洪荒之力,让它在我心里,留下了一张底片。 在斯瓦尔巴,人是配角,自然才是主角。 ▲告别北极。 ——◆◇◇◇◆—— 每一天,“好摄”都在期待你的分享。 1)可以搜索,直接添加;如果想进入花花群,添加时请注明“花花群”。 2)扫一扫“好摄小助手2号”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haibaoa.com/bhbwxtz/11887.html
- 上一篇文章: 为何饿到翻垃圾也不能喂北极熊低贱的背
- 下一篇文章: 一抬鼻子能闻到10公里以外,还会隐身宇